中醫結合西醫,治療特殊兒童露出曙光

文 / 柳營奇美醫院 中醫科 賴郁凱醫師

隨著現代化腳步,台灣的產婦逐漸高齡化,再加上低出生體重兒的存活率逐漸提高,造成身心發展障礙兒童的高危險族群逐漸增加。

這些兒童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別:身體病弱、智能障礙、視覺障礙、聽覺障礙、語言障礙、肢體障礙、嚴重情緒障礙、學習障礙、多重障礙、自閉症、發展遲緩,以全台九十四學年度的國小學身心障礙學生通報數據顯示:每百位學童中約佔1‧94人(不含特教學校)。

當家庭或班級有特殊兒童時,家長及教師所受到的沉重壓力是一般人難以體會的,而我們的社會,要如何安置、養護,甚至教育這類的個案,不但是迫切的問題,更是我們無法推卸的責任。

去年台灣有兩件震驚社會的新聞事件,一位師大教授因長期照顧兩名罹病兒子,在兒子都相繼過世後,不堪壓力崩潰而跳樓死亡,另外,台中縣一名教師疑似罹患憂鬱症,掐死患有腦性麻痺的八歲小女兒,這類的事件提醒我們,台灣的人口中會有一定比例的身心發展障礙兒童,這些壓力不該只由特殊兒童的父母來承擔,整個社會都有責任付出,就在這種認知下,驅使我們積極投入特殊兒童的治療。

這些特殊兒童需要父母及教師格外用心地照顧,當然也需要醫療體系的支援,遺憾的是,全台有四萬至十萬的腦性麻痺兒童(各區發生率不同,約千分之二至五),73%的主要照顧者認為所接受的醫療仍不夠。

另外,台灣估計約有20萬青少年符合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」的診斷標準,其中只有5萬名﹝20%﹞曾接受診斷及治療,5萬名中只有1萬名接受正確的治療方式,明顯顯示這些特殊兒童及家長缺乏足夠的醫療資源協助。


過去中醫在腦性麻痺兒童的治療已經累積了豐富的經驗,在中西醫結合下,採用復健搭配針灸和中藥的綜合治療;利用針灸疏通經絡,降低肌肉張力;運用中藥來治本,補益肝腎,健脾益氣,醒腦開竅益智。

近年來,現代神經解剖學的觀念融入傳統的針灸治療當中,我們更將針灸治療的觸角延伸到過動兒及遲緩兒的領域,並與復健科的治療師合作,這些腦性麻痺、過動兒及遲緩兒前來復健治療時同時搭配針灸治療,取得了滿意的療效,讓我們更積極地推動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特殊兒童,再此舉一病例說明:


小成是一位遲緩兒,他在出生後不久即被診斷出左側中大腦動脈近端完全梗塞,六個月大時前來本院復健科治療時治療師即建議家屬「中西醫結合治療」,當時小成全部左側大腦顳葉及部分的額葉、頂葉、枕葉均受左側中大腦栓塞所侵犯,包含支配右側肢體運動、感覺、聽語及閱讀理解的區域均受損,右側肢體肌肉痿軟無力,頸部肌肉無法穩定頭部,我們了解如果沒有辦法訓練小成直立頸部,他可能一輩子都需要臥床,因此中醫以針灸分三階段達成抬頭、坐起及站立的治療目的,訂定以下的治療計畫:

(1)先以風池穴及頸夾脊加強小成頸部肌肉的肌力,再配合頭部左側運動區的刺激協助爬行的訓練。

(2)利用督脈及膀胱經來加強腰部肌肉的肌力,使其能坐起。

(3)完成坐姿訓練後再加強刺激足部胃經及膽經的穴道,協助小成站立。

小成在一歲六個月時終於在扶持站立下費力地踏出一小步,雖然比正常族群遲緩許多,但是我們已經有信心,將來可以協助小成獨立行走,這一小步的進展在正常兒童身上會隨著生長發育自然發生,但是小成卻是在家長的辛勤照顧、長期的復健及無數次的針灸後,努力了一年才達成。

一年前小成的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呈現左側大腦組織大範圍的損傷,雖然對病情不樂觀,但是家長及同仁都積極治療,今日小成在扶持下蹋出顛簸的一小步,未來他的每一步都會比常人更艱辛。

在台灣的各角落,有許多和小成類似的兒童,在大家想盡辦法提昇台灣的競爭力的同時,這些孩子也是我們的責任,期待大家對於這些特殊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懷與協助。

本文作者【柳營奇美醫院 賴郁凱醫師】
本文由【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】提供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arbie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